
陈佩斯的电影《戏台》不仅是他重返电影界的力作,更是他通过这部作品向观众说出的心里话。许多人可能已经很久没见过这位曾经的春晚小品王,随着时间的流逝,他也渐渐步入了古稀之年。尽管年纪渐长,他依旧怀有一颗回归电影界的心,这一举动令不少人感到惊讶。陈佩斯的形象,仍然停留在那个“秃噜秃噜”吃面的小伙子身上,和朱时茂一起为我们带来了多少欢笑。但如今,那个年轻的形象早已随着岁月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满头白发,老态显现的陈佩斯。
《戏台》原定于7月17日上映,但由于种种原因,最终将档期推迟至7月25日。这一变动并未引起观众太多的不满,反而让大家更加关注陈佩斯的变化。曾经的精壮小伙,如今已步入了70多岁的年纪,面容沧桑,光头依旧,但多了些岁月的痕迹。许多网友在看到这些变化后,纷纷表示理解,甚至有人暖心留言:“早就欠您一张电影票,不管何时看,还是会支持您。”
展开剩余82%然而,在这份理解与尊重的背后,陈佩斯所面临的困难却远超想象。电影《戏台》并未得到足够的宣传支持和院线资源,甚至在上映前一度遭遇排片延期。身为71岁的戏剧表演艺术家,他在这片资本主导的娱乐圈中,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与创作。然而,梦想与现实的差距,令他忍不住流下了眼泪。想要在这个充满商业运作的圈子里做一个纯粹的艺术家,实在是太难了。
这部电影并非一蹴而就。最初,它起源于话剧,并且在话剧舞台上收获了诸多好评,被誉为“中国原创话剧天花板”。然而,将这部话剧改编成电影并非易事,陈佩斯面临了不少的阻力。投资方的更替、资金池的短缺,让电影的拍摄历时七年,期间更换了三次投资人。甚至在陈佩斯坚持自己的创作时,投资人曾直接质疑:“导演70岁,主演70岁,谁会愿意来看这样一部电影?”在这关键时刻,朱时茂的支持无疑是雪中送炭。他不仅亲自到场支持,还在电影筹拍期间贡献了数百万的资金。
尽管如此,投资的支持并非唯一。朱时茂和陈佩斯之间那份深厚的友情,才是电影能顺利完成的真正动力。影片点映时,朱时茂也在现场,看到陈佩斯深深鞠躬感谢观众时,两位老友对视的瞬间,泪水在彼此眼中闪烁。朱时茂在场时的一番话,温暖了在场所有人:“你别怕,我帮你宣传,帮你冲票房。”虽然他说得轻松,实际上他从电影预售开始,就一直在关注票房数据,看到票房增长时,甚至感叹“现在看电影的人比以前少了”。两位老朋友的这种情谊,真挚而纯粹,令人动容。
关于《戏台》本身的品质,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它无疑是今年上半年最具艺术价值的电影之一。作为一部改编自话剧的电影,演员阵容可谓强大,陈佩斯、黄渤、姜武、尹正等众多实力派演员的加入,为影片增色不少。但最令人称道的,依然是其剧本。这部作品无疑继承了话剧版的精髓,成为了中国原创话剧的一个标杆。
电影版《戏台》给观众留下的最深印象,是那种“高级喜剧”的感觉。这部电影不仅没有低俗和刻意煽情的成分,反而通过陈佩斯一贯坚持的喜剧原则“喜剧是果,悲剧是因”,让影片充满了荒诞的幽默与深刻的思考。无论是在笑声中,还是在影片的深层寓意里,观众都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悲凉和无奈,同时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反思也悄然融入其中。
有评论者指出,看喜剧不一定非得动脑子,然而,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,必然会激发观众的思考。如果一部电影看完后,什么都记不住,什么思考都无法产生,那它就不配称之为优秀。而《戏台》恰恰做到了这一点,它的故事不仅让人发笑,更让人深思。
电影的背景设定在民国时期,那个充满军阀混战和权力斗争的时代。剧中,四方城的军阀更替频繁,新大帅进城,要求观看自己老乡的戏,忽略了原本的安排。强权之下,规则变得无足轻重,所有人都只能屈从于权力的压迫。这一场面,不禁让我想起陈佩斯在多年前的一次采访。易立竞曾问他:“抗争这么多年,真的有意义吗?”陈佩斯当时答道:“必须有人说,否则时间过去几百年,后代们会愤怒,而这份愤怒的对象,不是欺压平民的强权,而是每一个接受强权的自己。”
正是这样深刻的思考和情感,成就了《戏台》作为陈佩斯心血之作的独特魅力。陈佩斯等了40年,终于在话剧版《戏台》中找到了表达自己心声的机会,而这部电影正是他与外界、与时代沟通的舞台。
对于这部电影,以及陈佩斯的坚守,您又是怎么看的呢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。
本文信源:齐鲁壹点
九派新闻
易立竞对话陈佩斯
发布于:福建省诚利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