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 实习生 习馨元
在大学学习计算机的冯苒时常自嘲,说自己这个“码农”老得快。痤疮、脱发和数月的月经缺席,都被她一股脑儿归结于学业压力。直到20岁那年,她拿到了多囊卵巢综合征(以下简称“多囊”)的确诊报告。
多毛、痤疮和脂溢性脱发,这些看似常见的烦恼,其实是“高雄激素”(指体内雄激素水平异常升高——记者注)最常见的临床表现。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金婧告诉记者,“高雄激素”、排卵障碍与卵巢多囊样改变,正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三大临床特征。
作为最常见的妇科内分泌代谢性疾病,多囊的群体患病率为6%-20%。10月10日,记者前往北京妇产医院采访金靖时,她刚出完一下午的内分泌科门诊。“今天来我这就诊的患者,近1/3都是多囊。”
对于多囊的治疗,患者普遍存在认识误区。
不管不行,多囊不只是“不孕症”
“那我不生孩子,是不是就不用治疗了?”这是冯苒确诊后冒出的第一个念头。
对此,金婧提醒:“很多人以为多囊只是影响月经或生育,但它的危害远不止于此。”除了月经不调、脱发、肥胖,多囊还容易合并糖脂代谢异常,增加远期心血管疾病风险。更需警惕的是,长期的排卵障碍可导致子宫内膜过度增殖,最终导致子宫内膜增生甚至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增加。金婧记得一位30岁出头的多囊患者,长期不来月经,却从不干预,最终确诊为子宫内膜癌。
这并非危言耸听,多囊需要及时干预和长期管理,“我们可以通过口服短效避孕药(如优思明、优思悦、达英-35)或者孕激素(如黄体酮、地屈孕酮)来调节月经,保护子宫内膜,从而降低远期子宫内膜病变的风险。”金婧介绍,现在常用的治疗药物对大部分患者而言副作用较小,安全性较高。“我们必须重视多囊,但是也不用太过紧张。”
虽不能治愈,但可以对症治疗
“多囊病因不明,所以没有有效的治愈方案,目前是以症状为导向进行有效治疗。”金婧坦言。
也正因此,冯苒最初对短效避孕药非常抗拒,“它只是让我定期来月经,又不能改变我内分泌的根本问题,我总不能吃几十年吧!”
作为一种复杂的内分泌疾病,多囊的发病机理复杂,与遗传、环境、压力等多个因素相关,目前没有“一刀切”的治愈方法。然而,这不意味着患者必须终身依赖药物。
冯苒对于治疗手段和周期的担忧,也是很多患者的共同考虑。针对这种普遍顾虑,金婧明确表示,“尽管没有针对多囊的治愈方案,但是只要你遇到多囊诱发的问题,大夫都能给你解决”。
她进一步解释,多囊的治疗目标不是“一劳永逸”,而是“长期管理”,根据现阶段的问题“对症下药”。“比如说糖脂代谢异常的患者,可以用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;月经不规律或子宫异常出血,可以调月经;‘高雄’的患者通过口服避孕药帮助她降低雄激素,能有效改善多毛、脂溢性脱发和痤疮;如果有生育要求,可以考虑促排卵治疗。”冯苒所理解的调整月经,其实本身就是重要的阶段性治疗手段,目标是控制已出现的临床问题,预防远期并发症的发生。“有些患者停药后月经能恢复正常,有些人则需要长期反复用药,症状也可能会阶段性好转,甚至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轻。”
长期健康管理从“好好生活”开始
“我有一位病人,(体重)从190斤减到130斤,月经自然恢复,自己怀孕了,血压、血糖也恢复正常,现在什么药都不用吃。”金婧分享的案例并非个例。减重、规律作息、低糖低脂饮食、适量运动,都是有效管理多囊的生活化方式。“当然,减重也需要方法,需要在科学指导下循序渐进,切不可操之过急。”
同样受到多囊困扰的大三学生乔林,在停用短效避孕药的半年内,尽量保持作息规律,并尝试游泳等温和的运动,“春天的时候去复查,指标比之前好。”冯苒也有类似的体会,“多囊有的时候像是我身体的‘晴雨表’,提醒我该休息了”。她发现,当自己处于放松、情绪良好的状态时,月经也会随之规律。
金婧告诉记者,情绪和内分泌常常会相互影响,有的患者会因为肥胖、脱发等症状感到自卑,此时积极地自我调节就至关重要。“如果能在生活方式上坚持长期管理,必要时配合药物防止并发症,那么多囊一辈子也不会带给你什么不好的后果。”
“多囊不可忽视,但也无需过度焦虑,心理上一定要放松。”金婧强调。它的出现提醒患者关注身体健康,重视生活方式的调整,建立定期妇科体检的意识,并在需要时进行药物干预。科学管理,好好生活,多囊就不会影响生活。
(为保护患者隐私,冯苒、乔林为化名)
诚利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